医护天地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医护天地 >

医护天地

柳叶刀下的天职—黄河中心医院骨科纪实特写

发布时间:2012-08-02 15:04
(黄河报记者胡少华,图:通讯员金琪))6月26日,记者慕名来到黄河中心医院骨科采访。一进护士站,一幅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画面即刻映入眼帘。认真整理病历的,研究治疗方案的,回应患者咨询的,来往穿梭更换药液的, 伴随着不绝于耳的呼叫铃声,犹如一个特殊的战场。
103岁老人的手术奇迹
 “赵奶奶,快请坐。”忽然,记者的采访被热情的声音打断。在众人的簇拥下,一位老人谈笑风生地走进医生办公室。
原来今天是103岁的赵奶奶到医院复诊的日子。当记者听到老太太前段时间刚在这里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着实吃了一惊。
赵奶奶笑呵呵地告诉大家:“手术后这一段时间恢复得很好,生活几乎没受什么影响,现在还能洗洗衣服。”老人家边说边抬起做过手术的右腿,护士长忙不迭地提醒她:“奶奶,您慢着点,不能抬这么高。”
今年春节期间,家住顺河路的赵奶奶在散步途中,被一电动车撞倒,导致右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住进了黄河医院骨科。
 “赵老太太的治疗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老人股骨粗隆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差。采取常规的钢板内固定,治疗周期长,需要较长时间卧床。股骨头置换手术存在诸多困难,如骨折为粉碎性、关节的置换基础差等。二是老太太年龄超过百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加上外伤和年龄等因素,手术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无法预知,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等诸多问题加大了手术难度。”王斌大夫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治疗情况。
在征求老太太对治疗方案的意见时,赵奶奶始终只有两个字“不躺!”面对困难,他们成立了治疗护理小组,多次组织医护人员研究讨论,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风险防范预案、护理预案及康复治疗方案,并在医务处统一指挥协调下,组织院内会诊,
2月6日,由骨科李继忠主任主刀,手术小组密切配合,在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手术室、ICU等科室的协作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顺利完成了百岁老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医疗组和护理组通力合作,密切监测老人的各项指标,预防褥疮、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十多天后,赵奶奶在家人的搀扶下已能下床步行。
据了解,此次黄河中心医院为百岁寿星成功实施人工关节置换创下河南同类手术中病人年龄之最。近两年,黄河中心医院骨科共为6位90岁以上老人实施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包括两位98岁老人。高龄病人关节置换技术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骨科应对一次次挑战,是有扎实的技术底气的。在经历了多年同质化竞争后,骨外科找准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黄河中心医院李林副院长介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骨科作为黄河中心医院的重点技术领先科室,近年来秉承“修技明德 、精诚协作”的行医宗旨,以足踝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小儿矫形骨科为特色专科,通过不懈努力,医、教、研得到了全面发展。
比如,在脊柱外科方面,近年来他们以脊柱疾病及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取得良好疗效。该科的足踝外科,是河南省最早系统开展足踝部相关疾病研究的特色专科,其中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正向建成河南省足踝疾病顶级诊疗中心的目标迈进。以治疗髋膝骨性关节病为主要治疗内容的关节外科也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开展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关节镜诊疗术方面,达到河南省先进水平。
此外,他们开展的创伤显微外科专业,采用常规和微创治疗手段对骨折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复位及固定的质量,为广大病人重获健康带来了福音。
生命的绿色通道
这里有一个救助无名氏伤员的故事。 一天深夜,郑州市120送来一位出车祸的小伙子,入院时人已完全昏迷,血压70/30mmHg。无保肢条件,只能截肢救命!由于无家属陪伴,医院方面得不到小伙子任何个人信息。病情刻不容缓,在家属签字栏里,院长果断地为其签下了字。
一切手续从简,伤员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送进手术室。骨科医生和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全力投入战斗,最终将他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病愈出院时,他的父母感慨地说,能从如此严重的车祸中死里逃生,是生命的奇迹、不幸中的万幸,非常感谢黄河中心医院,将他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虽然孩子今后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但相信他会更加珍惜生命。
尉氏县一退伍军人李某,在一次事故中胸椎骨折造成截瘫,导致大小便失禁。他辗转尉氏、开封等地求医问药,均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后经人介绍,住进黄河中心医院。刚住院时,他神情抑郁,言语暴躁。在医护人员的开导下,他渐渐打开了心扉。有一次,说到伤心处,这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哭得稀里哗啦。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一双儿女活泼可爱。“如果这辈子在床上起不来了,我这个家就完了,我不会让媳妇孩子跟着我受牵累。”
李某的情况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深深同情。在认真研究他的病情后,医院决定对其实施手术,手术如果成功,将彻底改变他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更是不言而喻。这个方案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非常顺利。经过精心调治,李某现已经能架拐行走。
2010年大年初一,李某和朋友驱车两个小时专程赶到黄河中心医院骨科给医生和护士拜年。他想让大家瞅瞅他今天的状态,分享快乐。“那一刻,我们特别有成就感。那是被患者认可的感觉。”李继忠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份令人揪心的数据统计:在郑州市120急救中心送来的病人中,27%是由于严重车祸导致的创伤和骨折。对于创伤者来说,快速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和对病情全局的把握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对医院来说,对突发危急重症的应对能力则是衡量医院综合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生们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状态:弦,时刻绷紧着。有时正在家吃饭,有时刚进入睡梦,一个电话打来,马上就得赶到医院做手术。
 “脆弱的生命经不起时间的拖延,对每一个急诊病人,黄河中心医院都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快捷、方便。院长查房时,看的不是效益,而是绿色通道是不是畅通。”李林副院长面对记者如是说。
真诚、坦然、理解和温情
前不久,一部反映医患关系的纪实风格电视剧《心术》受到关注,剧中一群妙手回春的医生形象令人感动。事实上,作家六六笔下的艺术形象,在黄河中心医院骨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
《心术》中医生霍思邈被诬告索要红包未果这一剧情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发表观点:做手术就要送红包,天经地义。不送红包,主刀医生出工不出力,不会尽心尽力做手术。
采访中,骨科的医生们对“红包”现象有自己的理解:“送红包的行为其实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不相信医生在不拿额外报酬的情况下能对患者的病情认真负责,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李继忠主任讲述了行医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次手术前,他找患者家属例行术前谈话。谈话结束后,患者家属悄悄把他拉到一边,向他口袋里塞一个"小信封",你推我去,双方都感到别扭。由于李继忠态度坚决,病人家属尴尬地拿着红包走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半个小时后,病人家属又找到他,再三恳请要他收下红包,还说了一些不要看不起他们之类的话。“当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病人家属送红包的原因,是心里不踏实,怕我不尽心手术!”
这件事情让李继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我想做到内心坦然,不想把一种简单的关系搞得复杂化。”当初,李继忠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走进这个职业的。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书生气的他慢慢懂了一些“潜规则”,这让他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妥当。“当面拒收病人红包,给人感觉是不重视病人,无形中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也会给病人家属造成误解猜疑,让医患关系更加紧张。现在我们对于实在推不了的红包,会先收下,手术后再退还给患者或帮病人充到住院费里。”
如何赢得病人的信任?如何塑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在骨科,医生、护士反复提到了“真诚、坦然、理解、温情这些词汇。
记者采访时见证了真实的一幕。原本安静的病区突然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孩子的哭闹声。原来一名骨折病人和陪护的妻子因家庭琐事,在病房发生了争吵,1岁多的女儿被父母的争闹吓得哇哇直哭。
一名年轻护士闻声急忙跑过去,只见她抱起孩子,轻轻地给孩子擦去眼泪,并用糖果安抚孩子。当被他人劝解恢复平静的母亲来接孩子时,余惊未消的孩子坐在护士的腿上,不愿让母亲抱起。一场不应该在病房发生的争闹,就这样被护士们化解,类似事件平日里她们处理了许多。
骨科护士长张文霞告诉记者,骨科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和家属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快的治疗和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心情往往比较急躁。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总是以笑相迎,认真询问,耐心解答。
护士们的科学护理,更多的表现在亲情和心理疏导上。许多骨科病人不仅疼痛难忍,而且行动不便、活动受限,有的高位截瘫病人,心情焦躁、悲观厌世。骨科护士姐妹们从护理角度都学习了心理学,除了对他们做好常规护理,还非常注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护理,充分体现了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人文精神。
美国医生特鲁多曾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总括了越过时空的医学之功。磨炼仁心,修炼仁术,从医注定是一场人生苦旅。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平凡的医护工作者永不停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