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健康讲堂 >

新闻动态

双心医学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2-07-05 11:30
    在心血管科临床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临床问题:许多反复胸闷、胸痛、心悸、乏力等不适的患者,常就诊于各家医院心内科,甚至急诊科,但众多检查之后并未见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而且治疗效果差。另外,难治性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心绞痛、顽固性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和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置入术后的高自杀率及一些难以解释的临床问题,这都或多或少与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存在着关联。所以,当临床上心血管问题处理非常棘手的时候应该想到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是否需要精神心理方面的评估、辅导或治疗。目前研究提示,许多疾病都会伴发精神心理问题,以心血管科患者为例,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甚至可高达40%~50%。研究显示,到2020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排名将上升为第一位,心血管疾病第三位。
      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疾病的伴发率为何如此之高?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应急状态下都会出现体内生化介质的调整,短期固然有益,但人体若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则会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平滑机会相应肥厚,从而使心脏长期的负荷增加,导致心功能不全。因而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和进展其实是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相通的内在机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性格急躁易怒的患者(A型性格)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易触发心肌梗死,其实这是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双心”理论其实对每个心脏患者都有意义。此外,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受伤害后必然会有一个心理的再调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心”不应仅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若心脏病患者、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长期被忽视,患者一直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中,则会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患者健康状况恶化、死亡风险增加、躯体疾病治疗效果下降、住院时间延长,而且容易产生医患矛盾与纠纷,而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医师的医疗压力增加。
      早在1628年,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就提出了心脏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性,即“双心”问题。双心医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简称,它主要研究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转归,强调了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心理障碍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积极配合心理治疗,这有利于提高疾病的缓解率、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但由于我们临床医师多数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临床心理方面的双重知识,再加上心血管疾病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对“双心”认识不足,或对所患心血管疾病感到压力重重,这就需要医生不断学习,提高双心诊疗水平,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双心”,合理解释患者心血管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总之,心脏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目前均为高发性疾病,现实已经不容我们再回避综合医院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心理障碍现象,“双心”问题任重而道远。(心内科三病区 刘桂芳)